会计目标理论是会计领域的基础理论,主要解决“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以及“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该理论存在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两种观点,前者强调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后者强调受托人应对委托人承担的责任。会计目标理论是会计行为主体理论和会计方法理论的基石,对于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会计目标理论的概述
会计目标理论是探讨会计领域核心问题的理论框架,它明确了三个核心问题:为何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以及应提供哪些会计信息。这一理论长期围绕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争论展开。
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报告必须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这一观点关注会计信息对于帮助决策者做出经济决策的价值。
受托责任观
另一方面,受托责任观源自委托人将资财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当受托人接受这一托付后,便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一观点更注重会计在监督和管理资产方面的责任。
虽然决策有用与受托责任两者之间看似有所对立,但在实际企业运营中,这两者可以并存并相互补充。企业可以将受托责任作为首要目标,同时将决策有用性作为次要目标,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会计目标理论在整个会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会计行为主体理论的基础,为会计方法理论提供指导,更是现代会计理论结构的起点理论。这一理论构成了现代会计理论的核心基石,对于会计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会计目标理论的重要性
作为现代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目标理论为整个会计行业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引。它帮助企业及其他组织明确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报告要求,确保信息能够满足各方的需求,从而推动组织的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