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最初在中国会计学会年会上成立了七个研究组,其中之一负责研究会计原则和会计基本理论。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和草案的发布,我国于1992年正式发布了第一号会计准则。此后,会计准则不断发展和完善,包括具体准则的发布和更新。至今,我国已经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新的会计准则,并不断完善和替代旧的准则。
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准则经历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早在1987年,在中国会计学会的年度盛会上,便着手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做准备。在那次大会上,成立了七个研究组,其中专门有一个组致力于“会计原则和会计基本理论研究”。
1989年的初步探索
1989年1月,上述研究组在上海召开首次会议,深入探讨了制定中国会计准则的必要性及其框架。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正式起步。
建国以来的首个会计准则
1991年11月26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基本准则》(草案),并广泛征求全国意见。经过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1992年11月30日正式发布了建国以来的首个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自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石。
具体准则的丰富与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会计准则不断充实。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发了38项具体准则,形成了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一体系为我国的会计实务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近年来的新进展
从2014年1月至7月,财政部相继发布并新增了八项企业会计准则。这些新的准则自2014年7月1日开始实施,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我国的会计体系。此后,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实务的需要,不断有新的准则出台,替代和补充原有的内容。这些努力都是为了确保我国的会计准则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