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经营假设是会计基本假设之一,指被审计单位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假定其经营活动会继续下去,除非出现合同规定的经营期满、企业资不抵债等反证。该假设是会计核算原则应用的基础,企业在持续经营和清算状态下的会计处理有所不同。缺乏该假设会导致许多核算原则无法应用。
持续经营假设
一、定义与背景
持续经营假设是会计学的基石之一。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企业基于这一假设,预期其经营活动会在可预见的未来持续进行,除非出现明显的反证,否则不会终止经营或进入破产清算。
二、具体内容
此假设下的“反证”主要指那些预示着企业经营终结的情况,如合同规定的经营期满、企业资不抵债等。对企业的持续经营做出假定是因为,缺乏这一假设,许多会计核算原则如权责发生制将无法应用。企业在持续经营状态与清算状态下的会计处理存在显著差异。
三、持续经营的重要性
在持续经营状态下,企业可以采用实际成本法对固定资产进行会计处理。而对于财务报表中的某些预付性费用,如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等,在清算状态的财务报表中将不再体现,因为它们并不代表支付能力。
四、详细解析
1. 持续经营的日常运作特点
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基于经营活动将延续的假设。这意味着企业可以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
权责发生制的应用依赖于此假设
没有持续经营假设,会计核算中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将难以实施。这意味着企业的收入与支出确认将受到影响。
企业状态的不同与会计处理的关联
企业在持续经营和清算状态下的会计处理不同。例如,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预付性费用的处理方式等都会有所区别。
反证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反证的出现意味着企业的经营可能面临终结。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财务报表处理方式将发生显著变化。
持续经营假设在会计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为企业进行正常的会计核算和决策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