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惠伦模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理财规划师 2024-12-13 00:34 浏览次数:453

惠伦模型,也称为立方根定律,是经济学家惠伦于1966年提出的关于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模型。该模型指出,预防性的货币需求与利率呈递减关系。高利率时,货币需求低;低利率时,需求增大。这种需求源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考量,人们会多持有一部分货币作为预防。惠伦认为最佳预防性货币需求与三个因素相关:非流动性成本、机会成本以及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值和变化状况。

惠伦模型概述

惠伦模型,亦称立方根定律,源于美国经济学家惠伦在1966年的研究。此模型深入探讨了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揭示其与利率之间的递减函数关系。该模型详细分析了影响最适度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多元因素。其核心结论是:当利率升高时,预防性货币需求降低;相反,利率降低则货币需求增加。

预防性货币需求源自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考量。个体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保持超过正常预期的货币量,这部分超出的需求即为预防性需求。惠伦指出,最佳预防性货币需求的持有量与三个关键因素相关:非流动性成本、机会成本,以及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值及其变动情况或变现的可能次数。

一、模型起源与定义

惠伦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惠伦于1966年提出的,用于描述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该模型基于深入的经济理论和对实际经济情况的观察,为我们理解货币需求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

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持有的货币需求。这种需求与利率成反比,即利率越高,预防性货币需求越低;反之,利率越低,预防性货币需求越高。

三、影响最适度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因素

1. 非流动性成本:指持有货币以外的资产转换为现金所需的成本。

2. 机会成本:指持有货币而放弃的其他投资所带来的潜在收益。

3. 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值及其变化:个人的收入和支出越稳定,预防性需求就越低;反之,收入和支出波动越大,预防性需求就越高。

4. 变现的可能次数:即资产转换为现金的频率,频率越高,预防性需求越低。

通过上述分析,惠伦模型为我们理解货币需求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对于货币政策制定和金融市场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0相关评论
相关推荐
声明:本站内容均由用户自行注册后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立即做删除处理!如有知识产权恶意碰瓷者,不联系本站人员直接诉讼,本站将不负任何责任!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1445434087@qq.com
喵喵会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