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三效应”学说指货币供给增加会产生收入效应、价格水平效应和通货膨胀预期效应。这三个效应可能抵消流动性效应,导致利率变化。具体来说,货币供给增加会刺激非货币金融资产需求,导致利率下降;同时,物价上涨会传导至利率上升;通货膨胀预期效应则要求更高利率以补偿通货膨胀损失,也可能推高利率。
弗里德曼“三效应”学说解析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三效应”学说,是对货币经济学理论的重大贡献。该学说承认流动性偏好理论的正确性,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货币供给增加后的三大效应。
一、货币供给增加的收入效应与价格水平效应
在均衡利率条件下,当货币供给增加,首先会产生收入效应。这刺激非货币金融资产,尤其是各类有价证券的需求。随着货币流通量的增大,物价水平也会随之受到影响,产生价格水平效应。这两个效应共同作用,有可能抵消流动性效应,甚至可能导致原本下降的利率出现回升。
二、资产调整效应(流动性效应)
货币供给的增加会改变金融市场的资产结构,引发资产调整效应,也称为流动性效应。在这一过程中,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刺激有价证券需求的变化,导致利率的变动。
三、通货膨胀预期效应(费雪效应)
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价格水平上涨,形成通货膨胀预期。人们为了补偿通货膨胀带来的潜在损失,会要求更高的利率。这种效应推动利率上升,是弗里德曼学说中的“通货膨胀预期效应”或“费雪效应”。
弗里德曼的“三效应”学说深入剖析了货币供给增加后的经济反应,为我们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提供了重要依据。